当前位置: DCMM签证中心 > DCMM补贴>

东莞市DCMM认证奖励政策: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的实施意见

作者:小编 发表时间:2024-01-24 11:07:02

东莞市DCMM认证奖励政策: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大会各项部署要求,坚定不移厚植产业发展生态优势、强化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高质量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不断擦亮“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两大主题主线,进一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进一步加快推动新兴产业能级跃升,更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力争到 2027 年底,全市规模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不少于7个,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 30000 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 42%,工业投资年均增速不低于10%,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 70%,社会研发费用投入占GDP比重稳定在 4%左右,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明显成效,为高质量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

(一)加快推动传统纺织服装向品牌时尚产业转型。提升纺织服装企业品牌时尚产品设计能力,对获认定为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园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的,给予最高100 万元奖励。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柔性制造、定制生产、数字营销能力,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奖励,每年推动不少于60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推动世界服装大会与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并会合展、资源整合,提升东莞纺织服装展会影响力。推动虎门、大朗等创建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提升“虎门服装”“大朗毛织”等区域品牌知名度。2024 年启动 2—3 个纺织服装品牌时尚主题产业园区建设。力争 2027 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到750亿元。

(二)加快推动传统食品饮料向休闲健康食品产业转型。实施食品饮料新消费品牌伙伴成长计划,推动食品饮料企业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体育等元素,打造多元化IP品牌,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质量奖的,给予最高300 万元奖励。支持企业加快创建智能工厂(车间)、国家工信部“数字领航”企业等,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奖励,每年推动不少于40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建设食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企业聚焦细分领域、打造“爆款”单品。成立预制菜区域品牌创新发展研究院,推动中国国际食品配料博览会、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长期落户东莞。力争2027 年食品饮料产业产值达到1600 亿元。

(三)加快推动传统玩具向潮玩文创产业转型。擦亮“中国潮玩之都·东莞”城市品牌,建立潮玩IP 榜单等第三方评测发布机制,提升行业影响力、话语权。对潮玩企业与大流量媒体平台、品牌策划机构等合作的,给予最高100 万元奖励。支持企业开展品牌联名授权、城市艺术装置等,促进优秀版权作品融入本地文旅消费场景。推进“中国潮玩之都·潮玩中心”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潮玩+”新业态。实施东莞潮玩全球推广计划,增强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对优质原创内容资源的商贸洽谈和产业对接功能。力争2027 年玩具产业产值达到 330 亿元。

(四)加快推动传统家具向智能家居产业转型。支持家具、家电企业开展触控、体感、传感等智能新品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单品智能向全屋智能发展。实施“东莞智能家居”品牌推广计划,推动世界家具产业集群大会长期落户东莞,支持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升级智能家居产品和设备展示功能,到2025 年底前打造 8 个以上国内领先的智能家居展示和消费场景。支持企业改善生产环境、发展绿色制造,对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的给予奖励。力争2027年家具产业产值达到 430 亿元。

(五)加快推动传统造纸向绿色造纸产业转型。支持造纸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市级技改奖补政策支持范围,给予最高 300 万元奖励。引导企业加快发展高性能纤维、医用特种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高附加值绿色纸制品等,对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开展国产废纸再生核心技术攻关,且研发平台绩效考核为优秀的,给予最高100 万元奖励。发挥东莞市高质量基金体系的引导撬动作用,支持企业通过控股、并购等方式扩大产能、延伸链条。力争2027 年造纸产业产值达到 1150 亿元。

(六)加快推动传统包装印刷向环保包装印刷产业转型。支持包装印刷企业开展绿色产品认证、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对通过绿色产品认证满 1 年以上,最终产品标明“中国环境标志”字样的给予奖励。畅通企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收渠道,降低企业废物处置成本。支持商协会牵头对接开展纸张、油墨、印后加工设备等的集采团购。对企业采用直接融资租赁方式购买生产设备的给予贴息支持。力争2027 年包装印刷产业产值达到380 亿元。

(七)加快推动传统化工向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引导化工企业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市场需求,延伸发展需求量大、自给率低的精细化工产品。优化涉及“两重一大”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联合审批机制,加快推动沙田镇石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支持樟木头镇引进期货交易所、数字化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等资源,打造华南塑料产业链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发展,对符合条件的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改造项目给予奖励。力争2027 年化工产业产值达到 800 亿元。

(八)加快推动传统模具向大型化、超精密模具产业转型。支持模具企业加大炭纤维、玻璃钢、陶瓷粉末、高品质合金等新材料模具研发投入,加快发展大型一体化压铸、精密塑料模具产品。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对符合条件的增资扩产项目给予最高 1000 万元奖励。加强模具专业人才引进培育,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中职学校、技工学校等联合培养人才。支持中国(长安)国际机械五金模具展览会优化展区设置、提升办展环境,争取引进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等专业模具展会。力争 2027 年模具产业产值达到 360 亿元。

三、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九)加快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壮大。培育世界级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科技+金融+人才”高水平循环的集群发展生态。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企业参与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存储芯片、图像传感器、射频功率放大器等核心元器件技术攻关,对企业采购应用国产化核心元器件的给予奖励。建设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和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开展“智能移动终端+AI”“智能移动终端+泛在网络”等应用创新。支持企业全力拓展汽车电子新赛道,在项目引进、人才培育、技术改造、车规级认证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力争 2027 年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2000亿元。

(十)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壮大。制定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关键企业清单,支持市级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推广奖励政策向智能机器人产业倾斜,对纳入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关键企业清单的,资助比例和资助限额在基准标准基础上可上浮5%,对“链主”企业资助比例和资助限额在基准标准基础上可上浮 10%,每家企业每年最高 500 万元。强化工业母机对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支撑能力,加快高端数控机床、柔性制造自动化生产线等推广应用,对入选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的给予奖励。梳理重点产业链对高端数控机床、柔性制造自动化生产线等的共性需求,建立目标企业清单实施精准招商。力争 2027 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6000 亿元。

(十一)加快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壮大。支持松山湖高新区、滨海湾新区、塘厦镇、大岭山镇等加快推进集成电路设计封测、半导体装备等第三代半导体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构建“深圳晶圆制造+东莞全链配套”的联动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大力发展电力电子器件、微波射频器件、光电子器件等产品,加快引进培育优质车规级微控制单元、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碳化硅功率器件企业。对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企业购买 EDA 设计工具软件或IP 用于高端芯片研发、开展首轮流片验证等的给予奖励。力争2027 年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营收规模达到 750 亿元。

(十二)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动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的科研成果在东莞落地转化,开展新材料产业园、新材料创新型企业认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使用研发场地和办公场地给予最高 100 万元租金补贴。推荐新材料创新型企业参加创新创业赛事,获奖项目在莞落地转化的优先给予股权投资支持。支持企业建设洁净厂房,每家企业每年给予最高 100 万元奖励。支持企业与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合作开展研究,对实际支付的委托研究费用给予奖励。力争2027 年新材料产业集群营收规模达到2100 亿元。

(十三)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储能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具备行业级“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优质企业,到 2025 年底前打造不少于10个园区级、企业级储能示范应用项目。支持高性能电池、先进储能材料等核心技术攻关,对储能企业新产品取得欧美、日韩等市场准入认证的给予奖励。加快国家级新能源(储能)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建设,对获得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的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加大快充、超充等建设力度,2024 年新建公共充电桩不少于 5000 个,推动市属国企积极参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圈,支持举办2024中国(东莞)新型能源产业链博览会。力争2027 年新能源产业集群营收规模达到 1000 亿元。

(十四)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对生物医药企业在国内外开展临床试验并在松山湖高新区或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转化的新药,根据其研发进度分阶段给予最高3000万元奖励;新申报仿制药产品在松山湖高新区或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进行产业化生产,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或等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每个品种给予最高 200 万元奖励。对企业研发医学影像、体外诊断、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医疗器械产品首次完成注册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的,每个产品给予最高300 万元奖励。鼓励企业通过购买药品、医疗器械等批件(证件)引进重大项目、加快产业化步伐,给予最高 1000 万元奖励。加快东莞硼中子俘获治疗项目全链条产业化发展,打造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综合体,集聚发展合成生物学等生物制造新兴产业。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创新和配置服务深度融合,支持康复辅助器具企业拓展银发经济赛道、扩大适老化产品供给,推荐优质产品纳入国家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力争 2027 年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营收规模达到 400 亿元。

(十五)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提升数字产业化能力,支持市级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引进优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对新入驻市级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的企业,市镇联动给予不超过3 年租金补贴。支持建设基础操作系统综合性适配测试中心,引导软件产品厂商加入基础操作系统生态,提供产品开发测试验证、适配迁移认证、端边云协同创新、品牌生态推广、数字人才培养等服务。力争2027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营收规模达到600 亿元,推动松山湖高新区创建中国软件名园。

(十六)加快智能检测设备产业培育发展。加强智能检测设备和精密仪器仪表产业招商引资,探索设立智能检测设备和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发展基金和发展联盟,加快打造智能检测设备和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引导下游产业“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开放智能检测设备应用场景,联合智能检测设备制造企业、高校院所开展行业级检测技术研究、设备开发和集成应用服务。支持滨海湾新区建设机器视觉主题产业园区,引导机器视觉制造企业拓展下游应用领域,向3D 视觉、智能控制系统集成延伸。建设市一级智能检测设备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推动中国计量协会电子测量仪器工作委员会落地东莞,力争2024年启动 1—2 家国家级、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创建工作。到 2027 年底前在通用、专用智能检测设备领域攻克一批智能检测装备技术,建成15 个以上智能检测设备应用示范场景,全面提升智能检测设备供给能力和水平。

(十七)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发展。支持人工智能赋能智能移动终端、玩具、家具、家电、电动自行车等各类终端产品技术创新,力争到 2027 年底前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人工智能终端产品集群。设立“工业算法”联盟,推动工业制造领域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重大项目研究,加快开发一批“开箱即用”的智能算法应用。推动市属国企、数据中心加大智能算力设施建设投入,探索建设城市级人工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低成本智能算力资源。谋划建设大湾区(东莞)数据资产服务中心,引导企业发掘数据资产、开放数据资源、参与数据交易,对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DCMM)的给予最高 50 万元奖励。加快推进“公共服务+AI”“城市治理+AI”,积极打造全域全时场景应用示范。

(十八)加快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开展面向未来产业的科技战略研究,以产业应用需求为牵引,引导大科学装置、高水平科研机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等自主布局未来产业基础研究。加大创新团队、创新企业招商力度,优先支持下一代移动通信、算力网络、合成生物、氢能、纳米材料、数字空间、低空经济、量子计算、人形机器人等前沿产业在东莞落地,加快培育1—2个规模超百亿元的未来产业集群。推动未来产业高价值专利培育,引入中关村等科技服务资源,建设3—5 个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园区(镇街)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完善科技服务生态体系。四、强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支撑

(十九)强化企业梯队成长体系。开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专项行动,联动“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加快一级供应链企业集中布局,加快培育一批产业链协同创新、技术攻关能力强的二级、三级供应链企业,全面构建现代化的企业体系。建立“免申”与“遴选”相结合的“倍增企业”入库机制,实施动态评估调整,对“倍增企业”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每家企业每年给予最高 300 万元奖励。力争2024 年全市培育“链主”企业不少于 18 家,上市企业(含过会、新增挂牌)不少于90 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不少于60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少于 190 家,“瞪羚”企业不少于26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 10500 家,规上工业企业不少于14200家。

(二十)强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市重大科技项目资助导向,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瞄准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全行业链条式集成攻关。加快推动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引导创新主体面向市场开展“订单式”研发,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新服务。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对新取得军工资质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快推动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遴选一批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产品和服务纳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对在平台采购相关产品服务的企业和平台运营主体给予奖励。分行业提升工业机器人密度、工业设备上云率和工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2024 年推动 1500 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二十一)强化现代服务支撑体系。实施生产性服务业“领航计划”,聚焦重点领域组织遴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领航企业”实行扶优扶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设立综合型、职能型总部,对经认定的总部企业予以落户奖励、经营贡献奖励、办公用房补助、人才配套奖励等多项支持。支持制造业企业向研发设计、定制生产、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环节延伸拓展,通过“产品+服务”“制造+服务”等模式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对成功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的给予最高 100 万元奖励。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未来 3 年在全市范围内打造10 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办好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支持“设计+”新商业模式发展,全面打造制造美学品牌。

(二十二)强化市场拓展服务体系。联合华为云、抖音、拼多多等资源赋能工业企业开展电商业务,对企业出海的给予最高 200 万元奖励,2024 年打造1—2 个直播电商示范项目。强化外贸综合服务能力,对入选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重点培育名单的给予奖励。实施更大力度的参展办展支持政策,支持企业通过展会平台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延续出口信用保险补贴政策,推动保险机构针对新型储能产品等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开发支持小型成套设备出口的金融产品。引导出口企业加快布局“绿电资源”,支持相关专业机构优化绿电绿证服务。支持加工贸易向品牌营销、研发创新和分拨结算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拓展企业集团监管模式适用范围,积极发展“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推动东莞加工贸易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二十三)强化品质标准赋能体系。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开展规上工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价分级诊断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建立全市质量基础设施线上资源整合平台,设立一批质量技术服务小站,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2024年发放 1000 万元检验检测服务券。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建国家级、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推动检测认证机构扩展前沿新兴关键领域服务资质,对获得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实验室授权的给予奖励。打造质量品牌标杆,对通过市级“先进标准+认证”、获得“中国精品”的产品分别给予奖励。建立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白名单”,对经认定的知识产权保护重点企业给予奖励。推广“质量贷”金融产品,健全覆盖质量、标准、品牌、专利等要素的融资增信体系,力争2024 年累计发放“质量贷”20 亿元以上。

(二十四)强化涉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企业投资项目落地全过程审批效能监管系统和代办服务体系,完善项目库、土地库、厂房库“三库”建设,全面加快企业投资项目供地和建设效率。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2024 年完成“工改工”拆除面积不少于 10000 亩、固定资产投资不少于400亿元。全面加强涉企财政资金整合,试点推动财政资金“拨改投”,引导创新创业、产业投资、城市发展3 支市场型母基金协同投资运营,对符合条件的天使期项目最高投资1000 万元,对其他初创期、成长期项目适时给予股权投资支持。全面落实“一对一”涉企服务,强化企业服务专员队伍建设,探索建设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对企投资服务一站式响应、闭环式管理。

(二十五)强化与广深协同联动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则,在科技创新、产业建设、营商环境、重大基础设施布局、能源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等关键领域全面构建与广深一体联动、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依托广深产业、科技、金融和市场资源优势,与广深高质量建设跨区域产业组团,在新能源汽车、新一代通信技术、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万亿级”“千亿级”产业联合打造若干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全面参与深圳都市圈规划建设,携手深圳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提升东莞“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能级,赋能东莞制造加快迈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高端水平。

鼓励市有关单位、各园区(镇街)结合实际,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市镇联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高质量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

如果您有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方面的问题,欢迎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微信客服

上一篇 : 南昌市DCMM认证奖励政策: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 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

下一篇 : 天津市武清区DCMM认定奖励政策:关于推动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试行)

咨询热线:15915898572

在线咨询:点击发起人工客服会话>>>

在线预约:点击即可人工预约服务>>>

随机推荐: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